带22人携重机枪投奔红军,16年只升半级,授衔时罗荣桓为啥犯难?
1929年寒冬,吉安孤江岸边的风刮得人耳朵生疼。国民党机枪连代理排长叶长庚盯着对岸的红旗,攥紧了手里的枪。他刚接了命令,要带两个班打红军,心里却早有了主意。
1929年寒冬,吉安孤江岸边的风刮得人耳朵生疼。国民党机枪连代理排长叶长庚盯着对岸的红旗,攥紧了手里的枪。他刚接了命令,要带两个班打红军,心里却早有了主意。
这一天,他记得格外清楚。王鹤寿、范式人、陈雷、廖仲符,还有洪学智等人齐聚一堂,为他送行。场景写入他的回忆录,位置调换,旧人作别,新人迎接。
1955年的北京,风有点冷,操场上的军号声拉得很长。房间里,罗荣桓坐在一叠厚重卷宗前,眉毛皱成了一只八字。墙上军委的会议通知还没有撕下来。桌子那头,陈赓笑着念出一串名字,气氛并不轻松。制度在纸上从不犯错,但纸下都是活生生的历史——难怪有人要在夜里反复权衡。